天山網訊(記者竺金聖 唐瓊 閆雪潔報道)
  歷史回聲
  工業遺產默默講述一個國家的過去
  走出可可托後產陳列館的人,大多會有久久不能平息的震撼之情,無不為金牌講解員付靜的生動講解所感染。付靜今年27歲,和同齡人相比略顯嚴肅,在講解中,她鏗鏘有力、飽含情感的聲音響徹整個展館;而伴隨著的一張張黑白照片,讓歷史如膠片般在人們眼前回放。
  20世紀30年代,前蘇聯地質學家在額爾齊斯河中下游的淤泥中,發現了稀有金屬元素,1935年在富蘊一帶發現可可托海稀有金屬礦床,1941年對三號礦床進行了勘察和開采,採出的礦石全部運往蘇聯。1950年至1954年,可可托海由中蘇合管,1955年1月1日,中國收回了礦山管理權,1964年完成了對可可托後區的勘探,此後,可可托後山進入快速發展的階段,成為我國最大的鋰、鈹生產基地。
  而這些都不能說明什麼,關鍵是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,我國正在搞大躍進,又逢三年自然災害,蘇聯撤走所有對華援助並要求我國為以前的援助“買單”。在很多人的記憶中,只知道父輩們是餓著肚子、勒緊褲腰帶,用性價比很低的副食品給蘇聯還債,但不知道的是,可可托海的礦工們用肩膀背、馬車拉,沒有任何防護措施,站在飛揚的粉塵中,以青春和健康為代價,將採出的礦石運往蘇聯還債,還債額占52億元還債總額的40%。
  半個多世紀的開采使三號礦變成了一個狀若倒鐘的巨坑。站在坑口邊俯視坑底,人如螞蟻,20多噸重的大型礦車像火柴盒一般大小。廢棄的礦渣沿額爾齊斯河左岸堆棄成長數千米、高20多米的人工“平頂山”。現在的人們難以想象,在那個年代,可可托海人是憑藉怎樣的毅力和志氣完成黨和國家的重托的。北疆明珠旅游發展有限公司辦公室主任楊勇說,很簡單,的是一種信仰,一種“為國分憂”的精神。寫有“為國分憂”這四個字的國防科工委的感謝信如今就陳列在館中,真實地記錄著黨和國家對可可托海人的敬意,也記錄了可可托海同上世紀影響最大的事件——蘇聯航天、中蘇交惡、中國核爆、中國飛天緊密相關。
  楊勇是土生土長的可可托海人,自稱“礦二代”,2007年參與了新礦產陳列館的布展,每件展品他都能說出一段故事。站在赫赫有名的三號礦坑前,指著山坡上那個特殊年代的字跡“大躍進萬歲”,說起老輩人的艱苦,他深有感觸:“可可托海的歷史越挖掘越心酸、越挖掘越震撼。這段歷史賦予了可可托海獨一無二的人文記憶,希望人們能記住,三號礦坑出產的不只是礦產品,而是當地各族人民生死與共,用汗水和鮮血築起的中國脊梁。”  (原標題:可可托海的前世今生(上)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pv68pvzgu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